前言:对于平面设计来说,版式设计可以说是最最基础、但又是最体现设计者功力的一部分。很多人对版式设计的技巧感兴趣,所以今天大大君就来给各位设计师分享,版式设计的七大技巧。
反差 | 孤立 | 软硬 | 节奏 | 比例 | 纹理 | 故事情节
01. 反差
反差指的是多个要素之间的差异。通常设计师在给客户提供设计稿时,会被客户怼着说:这两稿有什么差别么?其实客户认知中的这个“差别”就是反差的意思。
差异越大反差越明显,能让特定要素更显眼,相反差异不大越不明显,也无法体现出重要的要素与重要的信息,就不会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。
同一个人物拍摄手法差异对比
为版面添加反差效果有各种手法,其中给人印象最强烈的就是明暗反差。
一提到明暗对比,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想到了伦勃朗。伦勃朗的画作常采用明显的明暗对比,光影效果使人物脸庞有了立体感,栩栩如生。
图片明暗差越明显就越容易引人注意;文字也一样,越是明亮的背景、深色的文字越显眼。
下图是日本的一款丝袜品牌的广告。图中模特穿了黑色的衣裤鞋,涂黑脸和手,画面中唯一的白色“物体”——腿部就被凸现出来,非常自然地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她的腿上。
香奈儿可可小姐黑色香水系列海报,黑色的瓶身极其容易,与背后同样深色的画面融合在一起。因此设计师为瓶子打了一道偏光,通过明暗对比突出了瓶身轮廓以及质感。
也可以利用要素的尺寸大小对比来营造反差。在设计文字时,即便是同样的字形,笔画粗的字感觉更硬,笔画细的字感觉更柔,两者搭配使用就能营造出反差。
另外,编辑要素的密度差或使用的颜色等,任何能突出要素之间“差别”的手法都能营造出反差的效果。
02. 孤立
满排版,可以简单理解为把页面挤的满满的,会使版面变得活泼热闹,但要是在其中强调某个要素的差异化与重要性,除了可以用线框包围、分隔等方法来寻求差异化,还可以用周围留白的方法进行强调,也就是用孤立的设计方法进行强调。
以颜色区分强调主体
将周围留白以突出主体
这种方法在版面内有充足空间的情况下很有效果。由于周围的留白意味着与其他要素的内容不同,因此留白一定要足够彻底,要把留白做的足够大。
下面两张海报都改自于安藤忠雄的展览海报。如果想要突出右下角的一点,有两种做法:左图周围留白较小且具有一致性,通过颜色差异来突出;右图不做颜色调整,而是放大了周围的留白,同样也能孤立、突出要素。
在版面中留有大量的空白会给人一种很空的感觉,相反却能给人一种高雅感。
通常的排版方法就是利用“贴近”来建立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,使版面具有条理性,但这样做缺乏趣味性。
如果想让某个要素极为突出,就可以用“远离”来形成孤立,使要素得到强调的属性。
03. 软硬
刚硬的要素和柔软的要素相互搭配,可以带来显著的对比效果。
通常情况下,版面中的要素大多都是四方形的图片,或者是直线、四边形等水平或垂直的线条。
这种编排方式虽然条理清晰,但同时给人一种比较生硬的感觉。
若想让版面给人一种柔美或柔和的感觉,可以在整体上把有棱角的四方形改变为柔和的曲线或圆角。
设置圆角时,圆形的半径或曲率越大,给人感觉越柔和、越可爱。
把图片或区域分明的彩色边界作微微的渐变处理,就能显得图片更加的柔美。这种方法适合在想要得到逐渐变淡。余韵不尽的效果时使用。
04. 节奏
节奏可以被定义为“由强弱元素或相反或不同条件组成的运动“,其实很好理解,把年轻人常听得电子音乐中的鼓点分离出来,就是节奏。
节奏又分强弱之分,强弱音调搭配出来的节奏就是生动有趣的,如果使音调按照纯强或纯弱的节奏弹奏,那是多么的索然无味啊。
下面的两个SONA,“演奏”的音乐看起来是不是截然不同?
把平面设计可以比作音乐,这个又涉及到另一个知识点了,那就是聆听作品中的“声音”。这属于高阶设计方法上层的高阶设计思维了。
意思是优秀的设计作品能传达出它所表达的“声音”和“语言”,平面设计可以比作音乐。
在平面设计中,为了表现出作品的节奏,把许多相同形状的要素以多种角度编排可以营造出节奏感来。仅此一点,就能营造出跳跃的节奏。
下图中的海报,水花形状大小不一,但由于人物没有动势,从而产生一种静止感,缺乏动势。
人物肢体、表情的不协调感会给人一种张力,背景尺寸对比与动势能营造节奏感。
若想要进一步表现出复杂的节奏感,就需要搭配使用多种形状的要素。
配置尖角形要素能表现出打击乐般的短节奏,若加入柔美的曲线则可以营造出吹奏乐器般长而优美的节奏。
将同样形状的要素统一编排不能产生节奏。在大多数商品的图片或是文章中,都很难在图片的角度上做变化,这时若在背景上追加赋有节奏的形状会让整个版面具有节奏感。
05. 比例
所谓“比例”指的就是尺寸大小的对比,要素之间比例的差异越大,对比就越强烈,给人的冲击感也就越强。
这里的比例单纯指的是平面设计中的比例,也就是利用视觉上的大小变化来为版面添加趣味的方法。
《黄金时代》的海报设计中,使用了微缩景观的效果,人的比例跟墨汁的比例刻意不同,画面构成的手法出乎意料,整体的拼凑和组成又感觉在情理之中,很真实又很不真实。
制造冲击力的手法中,通常用对比方法营造出来的趣味感效果最明显。例如,即使利用同样的图像,若使图像的修剪尺寸不同,图像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也不大一样。
改变物体大小给人一种冲击力和乐趣,是最容易理解的视觉心理效果之一,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增加对比的方法。
还有只要改变一张图像中某部分的比例,也可以显现出冲击感来。
在这种情况下,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大家熟知的素材作为比例变化的对象。
原因是,如果在变化前读者对素材的了解不透彻(超出认知范围),就无法理解变换后的要素是什么,无法很直观的让读者去理解的作品,不就是一堆废纸了么。
06. 纹理
在讲纹理之前,先说一下“肌理”和“纹理”在平面构成中的区别。
鳄鱼的皮肤特写
“肌理”是指物体的表面结构,与质感的意思相近。“纹理”指的是物体的纹路,物体的花纹与条纹。
举个例子,肌理就像豹子身上的毛发,美洲豹和雪豹身上毛发触感是不同的,有可能一个更厚更硬一些而另一个更柔软一些。
纹理就像美洲豹和雪豹身上的纹路,虽然都是圆形状的,但各自的纹路组成与分布是不同的。
在平面设计世界里,虽不能把实际材料剪下来贴在纸上,但可以利用数码技术将这些材料的纹理以相似的效果呈现出来。
在平面设计中使用肌理质感效果,能使人感觉出比通常油画色彩更高的质地感,从而使读者得到视觉上的享受。但一定要注意,一旦要素增加了肌理效果,它的重量也会随之增加,而要素的重量取决于肌理的密度。
举个例子,把要素想象成空玻璃杯,把肌理想象成装进玻璃杯的液体。
现在把两个空玻璃杯分别倒入液体汞和汽油,并放在天秤上,装有汞的玻璃杯就会更重一些,汞的密度是13.546×10³kg/m³ > 汽油的密度0.71×10³kg/m³。
所以液体的密度决定了重量,要素也一样,肌理的密度决定了要素的重量。
在文字等版面的局部使用肌理的效果,可以让这部分更加显眼。
如果在标题、商品或主要的、大的标志灯需要特别强调的部分使用肌理,则更具有明显的质感效果。
《刺客信条:起源》的海报,背景元素很多已经非常复杂,这时候需要添加肌理来突出标题。
但要注意的是,使用肌理的背景覆盖整个版面时,由于肌理会给人一种带来一种非常强烈的质感,因此如果作为背景可能导致版面的整体都会被质感的效果所支配。
比如说下面这张海报,背景中结构与背景反映出很强烈的机械感,从而掌控了整个画面的质感。
如果使用金属质感的要素,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硬质感和冰冷感(其实就是器械感);如果使用纸质质感的要素,会给人一种书写感和传统感(人文气息)。
所以在选择肌理时要考虑在什么样的主题或什么样的场景下,用相对适合的肌理来表现质感。
07. 故事情节
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作品,其中必然要具有故事情节。之所以称之为故事情节,是因为平面设计是静止的,并没有电影般的动态感觉。
优秀的平面设计要有足够引人注目、令人驻足的故事情节。这个故事情节是设计师设计通过其自身理解去架构的故事,是让读者通过自身认知去理解和感受的过程。
好的故事情节是能让大众的心理产生“共鸣”,从而带动读者内心的情绪,加固读者对作品的印象。让读者的心理认同该作品,并为该作品中的产品买单。
比如说下面德芙巧克力的两张海报,同样的人物、不同的神态和姿势,展现出“摆拍”和“享用巧克力”两个不同的场景。
比如说看到下面这张图,90%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姐姐,而不是一个女装大佬,这是为什么呢?
人的眼睛有联想填充不足部分的力量,这就是人的想象力。若把所有素材都一五一十地全盘托出,读者就没有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余地了。
为了让读者发挥想象力,需要运用减法逻辑,刻意的删除版面中部分信息。
这是一个设计心理学的知识点——周边视野。有些设计师通常只关注读者的视觉焦点,而忽略周边视野。
比如将人物的眼睛、眉毛和鼻子做焦点模糊处理,观众就会根据周边视野,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。
通过动脑思考,让消极的读者变为做的参与者,能调动丰富想象力的作品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有吸引力的作品会有一定的代入感,让读者去思考其中的含义并深陷其中。
最好能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思维定式,这样他就能对作品加深印象,并把购买欲望转为行动力,最后到付钱购买读者眼中的商品。
为了让作品具有故事情节,设计师必须思考如何让读者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。
文章来源:设计规则(ID:Lawrence_Z_Cremin)